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创建“同路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思行合一 交融成艺
发表时间:2023-03-30

近日,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遴选结果发布,同济大学两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简称同济交通学院)的建设项目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入选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济交通学院凝聚思行合一、交融成艺同路人文化,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强化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引领作用。2018年,同济交通学院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逐渐形成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同路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图片

 社会实践活动

 

构建三圈层思政育人模式

 

交通具有交融天地而连通万物的宏大格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对象的物理尺度,从纳米级的道路材料到数千公里的高速铁路,社会尺度则从一个人的行为到国家战略。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前辈们很早就认识到,培养能够胜任综合交通发展的人才需要卓越的综合素养,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匠心精神,还要具备战略思维、全局意识和体恤民情的家国情怀。

 

围绕交通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依托重点交通运输工程,以专业实践扎实工程教育、锤炼奋斗精神,以社会实践认知国情社情、树立责任担当,以红色实践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情怀……依托2017年开展的立德树人专项行动,同济交通学院构建了以第一课堂、创新实践、文化浸润为核心的三圈层思政育人模式。

 

第一课堂是核心圈层。学院打造了《交通运输与人类文明》《交通行为心理学》《批判性思维》等具有思政特色的专业通识课程,鼓励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和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创新实践是拓展圈层。学院持续20年构筑了思政全面融入思辨、实践、创新的同路人育人平台,打造了一批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红色实践三维立体交融的育人平台和基地,实现了实践育人与平台育人相生相长。

 

文化浸润是浸润圈层。学院梳理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文化脉络,编撰了学科前辈的人物传记和学科发展史,建设了学科发展史展示馆,凝练了师生校友科教济世的优秀事迹和典型工程案例。并通过打造学科文化符号,构建了以开学和毕业典礼、新教师宣誓和老教师荣休、学科纪念和系科庆典等活动为载体的仪式教育体系,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互促互进。 

 

 

知行合一社会实践铸魂育人

 

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心目中未来交通是什么模样……”在贵州省赤水市赤水七中的课堂上,同济交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杨雅淇通过活泼生动的课前互动,调动孩子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向孩子们介绍智能交通的发展。

 

2005年开始,每年夏天,同济交通学院学生都会在贵州省赤水市红色革命老区进行短期支教,与孩子们分享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启发他们的思想。

 

学院党委组织师生连续多年深入贵州赤水、云南云龙、甘肃定西等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开展百里十乡农村公路安全振兴行动,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脱贫攻坚打通交通瓶颈。

 

贵州省赤水市暑期实践

 

20215月,同济交通学院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轴主线,组织60余名师生前往初心启航之地嘉兴南湖,开展了重走一大路体验式学习项目,挖掘红船故事,追寻红船精神。打造移动的党史课堂,学员们边走边看边学边悟,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所在地红色资源,通过参观遵义会议等革命纪念馆,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爱心支教、爱心帮扶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奉献社会;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学院开展当代重大交通工程考察、历史重要交通工程寻访和学院历史传统寻根溯源等活动,教育学生投身祖国建设。

 

近年来,同济交通学院将专业实习和学术研究等专业实践、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革命教育和基地参观等红色实践融为一体,打造了知行合一、立体交融的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人格、奉献社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在原有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理想教育基地和西藏农牧学院党史教育宣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建设,发展义务讲解员团队,发挥育人作用;建立港珠澳大桥等工程教育基地,形成重大工程教育基地清单;建成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0多个校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打造贵州赤水(专业实践、红色教育、支教结合)、浙江江山(专业实践、乡村振兴结合)、上海崇明(专业实践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等十余个特色基地。

 

西藏农牧学院党史及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打造了同路人系列论坛活动。同路人学术论坛聚焦前沿、开拓视野,启迪智慧,激发创新;同路人校友讲堂提升学生专业认知与兴趣,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同路人百科讲坛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德育氛围、传播核心价值;同路人博思论坛分享科研成果、引发思想碰撞、培养思辨精神。

 

2010年起,同济大学已连续举办了475期学术论坛、20期百科讲坛、20期校友讲堂、16期博思论坛,其中,同路人系列论坛还面向重庆交通大学等西部高校同步直播。

 

图片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路人学术论坛400期庆典

 

 

 

 

构建三圈层思政育人模式

 

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4门课程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个团队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2名教师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名师,2名教师荣获首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本科赛道卓越奖……近年来,同济交通学院加强系统设计,深化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记者了解到,学院成立了国内首个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思想政治研究中心,破除了体制障碍。将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和教师工作板块充分融合,把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校友、模范人物等纳入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提出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融合的新体系,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的价值引领要求与德育标准密切结合,形成引领和助推学生思政素质提升的合力。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专业认证的德育要求一体化,将思政内涵融入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同时,学院还编制了《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在国内高校首次为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定标准。该《指南》结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挖掘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分析课程思政教学需求,构建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架构,形成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

 

由学院牵头成立的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被教育部列为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单位,并发布了《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二〇二一共识》。该联盟第一届理事单位由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56所院系组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专业精良、创新奉献的人才。

 

图片

开展教师支部职能部门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学生支部结合的阶梯式党建共建 

 

 

 

涌现经师”“人师相统一榜样群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22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经师人师的统一者。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同济交通学院教师积极投身党和国家教育事业、重大工程建设和卡脖子技术攻关,涌现出一批经师人师相统一的教师榜样群体。

 

朱兴一教授领衔上海高校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师生共建,个人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联系的学生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孙立军教授带领的同路人师生团队入选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周顺华教授感召大批毕业生为浙西山区捐资献策、造桥修路,带领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其团队入选2017年上海市十佳好人好事。张轮、陈长、杨群等教授积极开展援藏援滇援疆工作,为边疆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学院15人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

 

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学科教师带领下,学院课程思政工作持续推进,育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兼具家国情怀、匠心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实力的优秀毕业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3年,同济交通学院毕业生赴艰苦地区和基层工作人数大幅提升:5名毕业生赴西藏自治区就业,70余人入选中央和各省市选调生,为建设祖国贡献青春和智慧。在校生思政素养明显提升:全部在校生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活动获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173人次荣获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踊跃参加重点工程建设,8人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创立百余年来,始终不渝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在人才培养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担当大任的治国英才、学术大师和行业领袖。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同济交通人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传承学科百年以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建设的拳拳初心,站稳人民立场,以立德树人为专业教育校准经纬,用思政教育为人才培养引领航向,为祖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同济力量。

 

图片

20196月,浙江省江山市张村乡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合作基地正式成立

 

 

 

教师说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交通管理与控制》主讲教师

马万经

经过扎实、持续的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实现了三个融合,即全国共识和同济特色相融合、思政理论和专业内涵相融合、专业认证与思政考核相融合。这些做法和特色获得了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从更加综合、更加深刻的视角思考立德树人问题,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示范课程团队负责人

滕靖

《运筹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两门国家一流专业共同的专业基础课,不止步于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备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基本站位,而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推动知识、能力、价值相融合,培养学生系统观念、战略思维和前瞻意识。教学效果表明,该课程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创新动力,还激发了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思政中心教师

许青

建立贵州省赤水市社会实践基地至今20年来,学院积极打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红色实践的多维度、立体化实践育人平台,形成了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将知行合一、交融育人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浸润性特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其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学生说

 

 

在凌建明老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国家级工程项目研究,开展了相关基础理论创新和前沿技术应用。此前我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思考: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找准人生定位?如何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如今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学到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锤炼自我,成为一颗默默无闻的小石子,与万千科研青年一同,铺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王增逸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生

 

 

我有幸加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史馆的志愿者队伍,深度参与了院史资料的整理及志愿讲解工作,之后又参与了学院庆祝建党百年红色交通主题展览的筹备活动,对学院历史、学科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科先辈们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就是我身边最好的思政教育元素,让我汲取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在前辈们的引领下,我们新一代同路人将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黄希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城市交通专业2020级硕士生

 

 

学院很多课程的设置,巧妙地将知识与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如大二下学期学习《运筹学》课程时,课程团队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从实际出发探讨解决具体问题,让枯燥的理论推导变得生动有趣,让我明白了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又如黄世泽老师讲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时,带领同学们面向智能交通发展瓶颈问题展开讨论。这一切,都将引导我更加坚定地投入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去。

邓雅晴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

 

 

-END-

 

 

黄世泽、袁帅|作者

中国交通报|来源

同济交通编辑部|出品

 


推荐阅读

• 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再获多项上海市级荣誉!

• 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首届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遴选活动成功举办!

我院两个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我院教师参加“交通强国战略下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并获多个奖项

我院教师牵头的2门课程及其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名师和团队,我院发起的课程思政联盟被教育部列为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单位

我院三位老师获得首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奖项

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联盟举办研讨会并发布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二〇二一共识”

• 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成立

 


COPYRIGHT ©2018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