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于2005年成立,是交通运输类及其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支撑性平台,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该学科是“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和“世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内涵覆盖公路、城市道路、机场、铁道、城市轨道和磁浮等基础设施及其交通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管理、安全和智能化,是我国陆路交通领域学科内涵最为全面、综合优势最为突出的学科。学科高度重视实验实践能力训练,在本实验教学中心的有力支持下,已培养了一批蜚声海外的科技领军人才、党政杰出人才、企业领袖人才和行业精英。

1914年,同济大学开设道路与铁道课程实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由传统的道路、铁道基础设施,逐步拓展到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再到现在的交通安全与环境、智能网联汽车等,形成现在的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前,从采用纯德国办学模式,到前苏联专业强化,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育人理念;1959年交通部在同济大学成立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开启了科研与教学实验室的同步建设。这一阶段,实验室引领国内道路与铁道的实验教学发展,为国家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机场工程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大规模建设,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

第二阶段:上世纪7090年代,创办国内最早的交通工程专业方向(1979年),实验教学内容从交通基础设施拓展到了规划、管理与控制;获批国内第一个道路工程博士点(1986年),建立本-硕-博贯通的教学实验室;获批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3年),强化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筹建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第三阶段2000~2005年,以国内第一个道路交通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2000年),在“211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的支持下,成立“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开始交通仿真、安全仿真、运控仿真等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成立大学生实验交通科技创新基地(2003年),发起创办“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探索构建实验教学与创新训练的有机结合。

第四阶段20062010年,获批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开始在中心下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实验室。在“985工程”和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支持下,建成了包括道路、机场和铁道三大领域,覆盖规划、设计、管理、控制、信息等内容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构建了综合的实验和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平台。

第五阶段2011~2017年,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为导向,进一步结合上海市高峰学科、国家协同创新平台和民航重点实验室建设,持续提升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和实验创新能力。构建了以云桌面系统和开放预约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拓展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基地;基本建成了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第六阶段:2018年至今,列入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名单(2018年),结合学校和学科规划,中心在数智赋能、虚实融合、学科交叉等方面重点引导,进一步丰富了实验教学理念和内涵,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国际一流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和保障。

中心面向交通强国建设的人才需求,立足同济特色,秉承三观四结合育人理念,形成了“陆路交通方式全覆盖,交通实验尺度全覆盖、学科本研学生全覆盖”“科教融合、虚实融合、校企融合、多学科融合的实验教学特色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未来交通领军人才提供支撑。

依托雄厚的学科及专业基础,通过校内外跨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本中心建成了道路与机场、城市轨道与铁道、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和智能网联汽车等7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大学生实验交通科技创新基地,实验空间充足、装备先进、队伍合理。

近五年来,中心投入超1.5亿经费改造实验教学空间和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尤其是智能化、融合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引进青年人才,优化实验教学师资结构;新建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项目,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开设“同路西行”课程,向重庆交通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开放虚拟仿真资源,强化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青少年实践工作站以及开设中小学工程素养培育课程,致力于科学传播和大中小学科技创新贯通培养,有力促进了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支撑。

COPYRIGHT ©2018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