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长期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提升与创新

1)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项目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中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长、极端环境条件、交通安全、高精尖科研仪器等实验开发必要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从性质上,分别设置演示性、体验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6大类实验落实实验教学体系;从环节上,分别通过课程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训练项目、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等环节加以落实。

6大类实验的基本特征

实验类型
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演示性
教师指定
观看视频或操作
认知、体会、讨论
体验性
教师指定
分大组体验操作
认知、体会、讨论
验证性
按规范制定
分小组每人操作
验证结果的合理性
设计性
自行单体设计
分小组每人操作
结果用于课设和毕设等
综合性
自行交叉设计
分小组每人操作
结果用于毕设、创新等
创新性
自行交叉设计和研发
个人或分工协作
结果主要用于创新训练等

1)课程实验与实验课程

本中心构建了以课程为导向的三层次实验教学方式,用于达成学生共性基础实验能力,分别为与理论课一体的课程内实验、与理论课一体的课外开放预约实验、独立实验课程三个层次,从而构建了递进式的实验方式

2)实体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融合

本中心已开发道路材料MTS实验系统、沥青和沥青混合料实验系统、道路虚拟施工实验教学系统、道路交通安全仿真系统、交通规划与设计仿真实验系统、高铁列车虚拟驾驶训练平台等。虚拟的实验项目合计70项,其中用于本科生教学的52项,研究生教学的18项。

MTS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道路虚拟施工实验系统

3)贯通式课程设计引导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已经试点进行全过程、贯通式的课程设计体系改革。要求学生在不同环节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将不同阶段获得的实验结果用于课程设计,实现不同阶段的实验及其结果的贯通。

4)创新训练项目驱动

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各类创新训练项目中,学生根据设计或研究的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有效训练学生个体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科创新能力拓展项目写入了本科培养方案,每年具有一批学生参加“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赛、同济大学SITP项目、上海市和国家创新训练项目,以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等竞赛,创新训练及创新性实验覆盖所有本科学生。


本科生自主设计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应变场测试系统(已申请专利)

5)校企融合开展实验教学

同济大学已经与企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合实验培养体系,包括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等。利用这些校企合作资源,进一步丰富了实验条件,使同学能够在校园外加强自身实验能力的锻炼。此外,在认识实习、企业实习、“同路人”学术论坛等实践环节中,提供了额外的实验理念、实验装备、实验技术内容,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补充。

“同路人”学术论坛丰富实验知识

2)实验教学方法

本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搭建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到创新开发的桥梁。实施从“教导”到“辅导”、“指导”、“引导”的精细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抬脚、起步、学步、走路、跑步”的能力提升培养过程,切实锻炼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针对演示性和体验性实验,以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通过新型设备、软件以及现场的演示和体验认识学科和专业的特色。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理解共性知识、夯实基础能力的目标。

针对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社会级和工程级的理念落实实验教学。利用科技新手段使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团队协作性和自主性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理论、工程知识、强化专业能力的目标。

  针对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采用项目式、开放式和分层式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以及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给予学生思考、选择、自学、尝试和失败的权利,以提高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发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3AI新技术赋能情况

为适应交通学科的数智化发展趋势,中心以AI新技术深度赋能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评价等方面,全面推动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具体包括:

1)自主研发首个智能网联三相映射综合交通实验平台等重大测试装备,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的实验教学项目;

2)建立沉浸式虚实融合仿真实验手段,实现了高危险性、难以复现的极限场景的AI自动生成,解决了边界开放、动态时变、多体复杂交通环境的受控实验难题;

3)开发自动驾驶公共测试平台(Onsite),实现了实验资源共建共享、场景自动匹配、算法自动评测,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4)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推荐,对实验过程和效果进行智慧评价,并提供即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

5)建立了全要素全方位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撑实验教学设备协同、知识互联、群智融合和数据共享。




COPYRIGHT ©2018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