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全国《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本届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人民交通出版社以及同济大学主办,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承办。北京工业大学、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97所院校与相关单位参会,与会人数达200余人。活动同步在多个平台在线直播,近万人次观看。
全国《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研讨会自2017年开始举办,旨在通过交流研讨推进《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建设发展、教学方法改革及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更好地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交通强国”战略提供支撑。
本次大会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的道路勘测设计与教学”为主题,就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课程重难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会议的开幕式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凌建明主持,他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研讨会是道路勘测设计教育工作者交流的盛会,更是道路勘测设计新老朋友交流的舞台。
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教授在致辞中总结了同济大学在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探讨《道路勘测设计》这门基础核心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并预祝《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研讨会议圆满成功。
联合主办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编辑韩敏在致辞中强调,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加强教材创新与数字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高水平教材建设离不开各个高校的支持,离不开高素质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课程建设。他对同济大学在高水平教材建设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高度肯定。
从事本门课程教学30多年的教师、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教授通过视频的方式,与各位专家讨论了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新时代下的综合性交通人才。方书记强调了四点:首先是定位,《道路勘测设计》的定位最终必然朝着服务于汽车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转变;其次是创新,道路勘测设计在向着超高精度、高速实时、高度智能化和综合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是传承,通过合理的设计使道路安全、高效地服务于路面交通这一本质功能是不会改变的;第四是实践,虚拟现场结合实际施工现场可以作为本课程后续发展的重要参考;第五是课程思政,本课程涉及社会、经济、农业、国防等方方面面,需充分发挥其作为课程思政的优势平台作用,有效结合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建设,促进学生树立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方教授还特邀陈雨人教授讲述“同济大学《道路勘测设计》的脉络、传承、文化和创新”。陈雨人教授按照继往开来、薪火传承、同济印记和与时俱进四个方面进行了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的符锌砂教授分享了在智慧公路背景下对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他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离不开新科技的支持。他介绍了公路真三维路线设计系统研发过程,提出开发公路三维空间曲线模型解算的设计软件,取代已有的路线设计系统的平纵模块。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裴玉龙教授指出,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教学应重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需求等因素,保持教学活动的前沿性、适应性,同时提出了教学难点动画视频库、课程思政专题资源库、实战案例数字素材库等教学模式。道路勘测教学应注重 “紧跟前沿、注重实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线上线下、开放共享”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以及“科技感强、关注体验”的参与式教学情境打造。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王士林教授级高工讲述了市政道路的特点,分享了他对于市政道路设计的认识,设计流程、业务特点以及市政道路设计发展要求。他指出,城市道路内涵和功能在不断深化,应统筹考虑城市道路多方面需求,选择结构更优、功能更全、品质更高、环境更好、经济更省的“好” 的道路。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郭腾峰教授级高工就道路BIM落地应用现状及其难以落地应用的原因进行了解析,他认为,道路BIM落地的关键技术瓶颈在于实现覆盖道路多专业的BIM正向设计与道路海量BIM模型的创建、更新、属性关联。他表示,BIM应用落地问题在全世界都处于探索阶段,关于BIM标准、BIM交付等方面我们不应操之过急。
东南大学程建川教授介绍了东南大学在道路勘测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其后续工作,他表示,该课程在东南大学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是道桥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上,东南大学注重凝练课程目标和培养质量,全面梳理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的关系;东南大学强化资源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专门建设了野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合教学的道路设计DVIP(DPX)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他提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更新与增补线上资源。
长安大学张驰教授就数字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背景、实习流程再造、实习、毕业设计以及数字化背景下实习改革思考进行了汇报。他介绍了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基地,除公路学院外,该基地还为其他学院以及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实习服务。道路勘测实习内容丰富,每位同学都需要参与踏勘地形、方案内业答辩等过程。最后,他分享了倾斜摄影技术,该技术精度高,现实感强,可量测,可直观反映地物的属性,为设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上海海事大学韩皓教授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新要求以及交通工程专业的新特点,提出了对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的看法。他指出,应注重交通工程专业新、老特点以及与之对应的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日益注重产业需求。勘测设计领域汇集多学科知识,随着勘测设计技术、知识应用日趋广泛,相关科学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道路勘测设计对交通运行能力提升、交通智能化发展、交通安全保障、绿色低碳发挥了巨大影响作用。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徐进教授分享了基于驾驶人因实验的山区公路越岭展线容错性设计理念,介绍了在曲线路段的驾驶风险与安全改善等内容。他以回头曲线为例,指出目前道路勘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材中关于车辆行驶特性的假定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圆曲线范围内是否存在恒速行驶阶段也需要进一步思考。他认为,道路运行状态和特征的精细刻画等基础性工作是一切设计工作和运营阶段道路安全改善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编制标准规范的前置基础性工作。
北京工业大学张志清教授分享了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推广应用效果。他提出,本课程应当有效利用移动终端和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课程视频+智能仿真实验平台+地面信息数字化测设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应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得教学效果持续传承。北京工业大学采用“边建设、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的方法,形成了 “五位一体”教学新模型,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济大学陈雨人教授讲述了同济大学道路规划设计教学的发展思路。他指出,道路规划设计在道路工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应构建以道路工程本研一体化为目标的进阶式课程体系、构建本研一体化道路课程群涵盖的知识体系,形成适应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资源建设,培养“精英型、特色型、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
人民交通出版社与同济大学长期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仅交通与土木类学科出版的教材已近50种,大多成为相关领域的主流教材。其中,杨晓光教授主编的《交通设计》输出印度,被印度高校选为教材。方守恩书记与本次研讨会的总协调人陈雨人教授合作编写的新教材《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也即将出版。
研讨会于18日安排了分会场报告、教学沙龙与实践交流活动,主要围绕道路勘测设计方向教学中的课程和课时设置、实践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等进行交流研讨,侧重聚焦“金课与一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与本研一体”“课程思政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
在最后的闭幕式上,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肖军华教授致辞,对本届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下一届研讨会将由东北林业大学承办。
当前,中国教育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催生高等教育加快改革。本次《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研讨会,为该领域的教育者与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思想与智慧交流碰撞的舞台,推动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以及教学改革实践的交融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