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要通到哪里,人才就服务到哪里”
发表时间:2022-12-27

本对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博士生方意心来说,每天来到实验室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查看20216月投运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智能跑道系统的监测后台运行是否正常。他的导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凌建明教授团队助力建设了天府国际机场西一跑道,这是全球首个智能跑道系统,率先实现了对机场跑道的全域智能感知。

 

    就读期间在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国家重大工程中历练成长成才的同济交通学子不胜枚举。历经20余年改革探索与实践,同济大学着力推动学科、科教、产教“三个融合”,持续探索以研究生为主要出口的道路交通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交通建设输送大批人才,有力支撑了我国道路交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学科交叉本研贯通培养模式

 

    202012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佳琦领衔的团队捧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为后疫情时期国内上千家中小微企业信贷发放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大三时他加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孙剑教授的研究团队,今年8月,他免试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并获得了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

 

    学子在创新竞赛场上表现亮眼,背后的秘诀是什么?教学创新改革!

 

    “近20年来,道路交通行业已从大规模建设逐步向智能化管理转变,对领军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传统以本科为主、专注工程的单学科培养模式急需转型升级。”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表示。

 

    “将通识课和宽口径交叉课程前置到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专注精深的专业和科学前沿,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领军人才。”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院院长赵鸿铎直言。

 

    学院把握道路交通从“工程”到“系统”再到“智能”的变革趋势,突破传统工科学科限制,动态优化学识谱系,逐步建成“1+2+X”本研贯通体系。1年通识、2年宽口径专业,重在夯实学生数理基础,强化与人文、信息、管理、环境等学科交叉,形成底宽顶尖的学识结构。X意为分层培养,预设个性化拔尖通道:1年本硕衔接或毕业实训;3年硕士毕业,重在深化专业学识;6年博士毕业,重在精耕学术素养。

 

    方意心大三就开始跟随导师研究机场工程,过去几年间,他往返上海和成都数十次,在机场工地一住就是几个月,他正在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选题也源于此。

 

    科教融合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

 

    港珠澳大桥设施性能更新频率低、采集费用比较高,如何对大桥路面和设施进行智能化检测与运营维护?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4级博士生刘成龙与导师杜豫川教授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过程中,研制出了轻量化路面检测系统和装备,直接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工程,并推广至上海、贵州等20余省份和地区。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同济大学交通学科的一大特色。学校依托大交通学科群优势,以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推动道路交通内涵升级,超前布局,开辟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智能车路系统等4个新方向;首创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创设“同路人”系列论坛,已举办570多期,汇聚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共同培育学生素养。

 

    此外,学校创建“共商共定、共建共享”政校企三方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学科发展委员会共商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类别认证标准;校企共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等21个,实施校企联合导师制协同育人。

 

    问题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济大学引导学生立足行业,以工程、科技中的真问题为驱动,变跟随式实训为引领创新能力培育。博士论文选题对准现场工程,结合实际问题,提出的方案直接应用于现场指导施工。学位论文选题100%源自重大项目,人均参与1.3项,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国际领先的足尺加速加载系统和8自由度驾驶模拟器等重大平台,全面支撑学生科学研究。

 

    “学校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促使我自主探索和创新,让我受益匪浅。”如今已在同济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刘成龙说。

 

    “道路通到哪里,人才服务到哪里”

 

    一路沿着赤水河畔的G546公路,用脚步丈量、用相机记录着农村公路沿线的病害状况,大学生们发现山区公路由于长期承载重型货车,龟裂、补丁、坑槽、沉陷等路面病害较多。在实地勘测基础上,团队从山区农村公路养护维修的角度,形成了当地公路交通调研报告。

 

    这是2021年暑期同济大学交通学子在贵州省赤水市乡村开展“百里十乡”道路安全调研、打造乡村公路安全振兴样本的一幕。

 

    放眼祖国大地,繁华城市、偏远乡村、高原沙漠,处处活跃着同济大学交通人奋斗的身影。其中,有为北京国际大兴机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志晖,助力中国高铁跑出新速度的“复兴号”总设计师梁建英……

 

    “道路要通到哪里,研究就落到哪里,论文就写到哪里,人才就服务到哪里。”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同济大学用心打造道路交通领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支撑了新时期道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将继续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迄今为止,同济大学交通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道路交通领军人才,包括本领域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一批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和重大工程指挥长,支撑建成了若干重大标志性工程,编制了雄安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在校生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本科深造率从20年前的17%上升为近80%


COPYRIGHT ©2018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